假如 ,有一天您與人聊天時,

或有人向您問路時,

您不知道老地名,

也不知道在那裡;

那就遜斃了!

 

物換星移、地老天荒

這是根據近年田野調查,

訪問耆老及街頭對照後,

整理出鳳山市行政區內有關的老地名,

有些或許已被淡忘,

有些仍在老一輩的市民日常口語中反覆出現。

老地名的景物,

大多已面目全非,

不過若能藉老地名而回溯地方上的往日事跡,

或許有助於地方人士尋根溯源吧!

 

北 門

  清朝鳳山縣新城北門,曰「平朔門」,位置大約在中正路與協和路口。清光緒三十三年(日本據台後的第十二年),為興建高雄至九曲堂間的十七點四公里長鐵路,拆除北門及城牆,於城外設置鐵道,曹公路往北延伸,越過城濠,北端設置鳳山車站。自此,北門消失了,出現了一處平交道,成為鳳山人談起北門時,最容易聯想到的地方。

大 老 衙

  大老衙在三民路與雙慈街口一帶,是清朝鳳山縣城最繁榮地帶,有魚市、鴨市、菜市、柴市商販在此聚集,進而演變成現在的第一公有市場。此地為鳳山市有名的家具街三民路西段,昔稱「大廟口街」。西側因有鳳山縣城最古老的大廟─天后宮─而得名。天后宮於乾隆十八年增建前殿,奉祀天上聖母,而後改稱「雙慈亭」。

東 門

  清朝鳳山縣新城東門,曰「朝陽門」,是跨鳳山溪橋出城往阿猴(屏東)的要道。日據時代都市計畫開闢鳳山往屏東公路,拆除城門,並拓寬城內道路(今之中山路),鳳山市唯一的二級古蹟龍山寺,即位於東門附近,正門一對木雕窗聯,即刻有:「東門保泰,南海流芳;靈通鳳彈,德普海疆」字句,龍山寺可說是東門一帶的地標。

西 門

  清朝鳳山縣新城西門,曰「景華門」,出城門往西至海口,可達高雄市的三塊厝、苓雅寮、大港埔。西門的位置相當於現在鳳山市區光遠路、中山路、自由路、中山西路口的紅綠燈地帶。北側現有鳳山市有名的中華路夜市。夜市商店則位於城外護城濠溝邊,大多數為蓋在濠溝上的違章建築,污水直接排入濠溝,成為市區內的一段「盲腸」。

南 門

  鳳山市五甲路與立志街口,現在是有名的小吃街,夜間更是熱鬧,延伸到中山路口與第一市場一帶,形成夜市飲食攤販集中地區。清朝鳳山縣新城南門設在附近,昔稱「安化門」,城門外的南門土地廟現在仍存,出城門往南,通高雄市前鎮。在高雄港未開闢之前,縣城貨物須經前鎮的媽祖港轉運到大陸。

赤 山

  清朝鳳山縣新城出北門,經武洛塘街北上,人煙稀少,四周都是小山丘。赤山位於城之西北,因土質含有鐵質,長期曝露地表,結成大小不一的氧化鐵塊,耕作不易,土表呈鐵赤色,而被稱為「赤山」。附近多埤塘,有大埤(今澄清湖)、草埤(小貝湖),早有先民在此墾植,因此在明鄭攻下台南安平之後,分遣各鎮官兵屯墾生息,赤山莊即為據點之一,並形成「赤山里」迄今。民國四十年,居民認為「赤山」里不雅,改稱「文山」里。

武洛塘街

  清朝鳳山縣新城北門之外,通往台南府城的要衝,增設外廓,以加強北門的防衛力量,並題橫額勒在花崗石上,曰「郡南第一關」。出北門到「郡南第一關」之間,稱作「武洛塘街」,附近有一座小山,叫「武洛塘山」。從武洛塘街可通往北邊的仁武、大社兩庄,東北小路可通往「田草埔」(今之仁美村),武洛塘街即現在拓寬後的鳳松路,武洛塘即柴頭埤舊稱。

竹 巷

  出鳳山縣新城西門外側,日據時代築有一條從鳳山車站開往小港的台糖五分車小鐵道,鐵道旁有一座小村落,稱作「林厝」,林厝四周種了許多竹子,從一條種有竹子的小巷進去,即是奉祀「陳聖王」的「開漳聖王廟」。開漳聖王廟近年收回被佔用的廟產後,廟埕頓時開闊起來,臨中山西路,交通方便,誰又能想像早期當地被稱為「竹巷」的景象。

下 菜 園

  下菜園是早期清朝鳳山縣新城南門城外的荒郊,光復前是一片菜園、甘蔗園及墳墓區。從鳳山市中山路與五甲一路口以南的五甲一路兩旁,這一帶都叫「下菜園」。廟宇金碧輝煌的鎮南宮仙公廟,在改建以前,當時也只是城郊的一間小廟。日據時代,這裡是罹患傳染病患者的集中隔離場所,在醫藥衛生不發達的年代,患者只有在此自生自滅,死後一律火化,骨灰在廟旁集中保管。五甲國宅落成後,下菜園才繁榮起來。

白 大 路

  白大路即現在高雄客運公司鳳山站前的體育路。體育場未闢建前,原址為日據時代設置的果菜市場,所有農產品運到果菜市場拍賣,攤販進場交易,相當熱鬧,旁邊為墓區或菜園,仍很荒涼。曹公圳支線流經果菜市場,供應五甲地區灌溉用水。

灣 子 頭

  灣子頭是鳳山縣新城出東門以南地帶,臨鳳山溪東岸,原為東門城外的公墓地區。政府遷台,陸軍官校等軍事單位相繼設立,軍眷陸續在附近落戶,人口漸增,勤奮的退除役官兵克服惡劣環境,在現今誠德里內開創一片天,轄內灣頭南、北巷即為公墓區。公墓現已不存,灣子頭稱呼仍在。

柴 頭 埤

  鳳山市區三民路由東向西,原是一處高地稜線,朝南、北坡緩緩而下,先民於清初來此墾殖,自然形成聚落與市集,而城外則多埤塘,藉以儲存天然雨水供灌溉之用,在未修築曹公圳以前,埤塘附近多為荒地。柴頭埤距城最近,中正公園、老人活動中心一帶,將柴頭埤填平而取得用地。此埤頗深,常有人在此嬉水而遭溺斃,現已完全消失。

竹 仔 腳

  竹仔腳是早期小村落的稱呼,從鳳山縣打鐵街出東便門,過東福橋,即是清朝「過溝仔街」一帶街坊,城東原是一大片農地,村落四周廣種竹子,北極殿是當地歷史最久的廟宇,光復後設「鎮東里」,民國五十五年整編,調整為鎮東、瑞竹、誠德、生明等四里。瑞竹里即為「竹仔腳庄」所指地名,臨鳳山溪畔,住家環境清幽。

豬 腹 內

  豬腹內,即埤頂之舊稱,原屬大寮鄉埤頂村,為鳳山市最東邊陲,民國三十九年劃歸鳳山市,改稱埤頂里,是典型的農業區,近年則多改建成工廠廠房,多數世居子弟,仍務農維生,瓦厝平房保留完整。地方耆老胡朝慶認為「豬」腹內應是「埤」腹內之訛音,蝦味先工廠現址原為大埤塘,村落即因位在上方而稱「埤頂」,又叫「埤腹內」,更早以前叫「山仔頂」。

過 仔 埤

  鳳山市過埤里往大寮的過埤路,由於抽取地下水裝桶出售,而形成獨特的販賣泉水的市集。此地屬鳳山台地的尾端,有幾座圓秀的小丘,猶如鳳卵,古稱「鳳彈山」,龍山寺木雕窗聯刻有「靈通鳳彈」,即指鳳尾一帶。墾荒農戶在此聚集成小村落,稱「過埤庄」,一大片的蔗園,兼作各種瓜類,青翠山崗,瓦厝點綴,彷如世外桃源。

道 爺 部

  道爺部在縣立體育場西南邊,也是早期西門至南門間的城郊地帶,種菜或種甘蔗,並有大型的抽水幫浦供應用水,台糖小火車從鳳山火車站開出,往西南路線經過現今五權路(軌道已拆除),在道爺設一車站,方便往前鎮、小港居民搭乘。

五 甲

  鳳山市西南,鄰近高雄市前鎮區的五甲部落,早年人口稀少,近年因工商人口增加,自成一處副都市中心。五甲地名由來,是因一百多年前,地理師看該處荒蕪叢林,地形如五龍匯集,又居鳳山尾翼,鳳山溪自東北流入本地,再由前鎮媽祖港入海,正是山海交會之地,形成福地,斷言三甲子後,人口必旺。

牛 稠 埔

  出縣城北門、武洛塘街往北,現今鳳松路與經武路口,這一帶因有多家小吃店賣「阿婆麵」而遠近聞名,早期因附近農民放牛在四周山坡地吃草,附近村落即稱「牛稠埔」,這一帶因有曹公圳灌溉,水草肥美,農家養牛耕田,牛群與聚落輝映,構成典型的農莊景觀。

三 抱 竹

  有村落聚集的地方,莊民除了種植果樹或榕樹遮蔭之外,村落入口要道,偶爾種竹為籬。牛稠埔村落北方,通往鳥松的官道旁,早期種了三叢刺竹作為地標,過了三叢竹,往北到鳥松,往南則進城,閩南話口音叫「三抱竹」,介於鳥松鄉與鳳山市最北邊交界地帶。「三抱竹」屬鳥松鄉轄區。

允龜巷口

  早期鳳山縣新城內,街道零亂,沒有實施都市計劃,道路曲折之外,也因地形高低起落,而有令人莞爾的街道名稱。譬如:現在的三民路與維新路口,由於三民路為丘陵脊線,南北向的維新路跨在三民路上,從路口往南北斜伸,現在仍有這種上坡、下坡的感覺。在未拓寬維新路以前,這一帶被稱為「允龜巷口」,即是地形關係而取的街道名稱。

打 鐵 街

  打鐵街的由來,與鳳山市早期形成市集有很大關係。由於農業社會及家庭五金中,以鐵器為主,刀、剪、鎚、釘、鋤頭、犁等都是鐵製品,打鐵師傅來自唐山,搭船飄洋過海,從前鎮河沿鳳山溪而上,來到東便門碼頭上岸,笨重的打鐵工具為免長途搬運,上岸後就地落戶,而形成市集,叫做「打鐵街」。最盛時有十三、四家,現因生意沒落而僅存五、六家苦撐局面。

傢 俱 街

  提起鳳山市三民路與高雄市青年路,都是有名的傢俱街。青年路屬都會型傢俱街,走高價位路線,三民路走傳統型路線,走大眾化消費,而以便宜聞名,許多高雄市民來三民路購買新傢俱,值回走路工。三民路傢俱店販賣木頭與夾板做成的傢俱,包括:衣櫥、櫃、桌、椅、佛具等,種類多,來此採購傢俱,必定不會空手而回。

甘藷市仔

  鳳山市古老市集中,與農業有關的甘藷(地瓜),在日據時代,集中在第二市場對面的光遠路三一二巷裡面,最多時有十多家商販,經手各地運來的甘藷批發生意。早期甘藷是副食品之一,搭配白米煮食。後因社會經濟好轉,吃甘藷的人口減少,甘藷市集也逐漸衰落,目前僅四、五家商販堅守地盤做生意。

中崙部落

  早期的五甲社區落成,造成南門外下菜園一帶迅速繁榮,五甲社區也因人口密度高,成為選舉時兵家必爭的票倉。現在,新建的中崙國宅落成,數千戶人口,帶給中崙一帶嶄新面貌。老舊的中崙部落居民,成為少數在地人口,未來中崙走上五甲社區的繁榮模式,應有軌跡可循。

牛 寮 仔

  鳳山市北方的牛稠埔,與南方的牛寮仔南北呼應,都是農村部落牛隻成群的代名詞。牛寮仔在五甲高速公路以東,鳳山溪以西。附近地勢平坦,青草茂盛,養牛人家在此搭寮,繁殖耕牛,供應農家買去耕田,以減輕粗重的勞力。

牛 墟

有人專業養牛供應農家耕田使喚,也有農家年老力衰的耕牛淘汰作為肉牛,牛墟市集應運而生。南門外的土地公廟邊(現稱「南門公」),設有牛墟,與北港、善化的牛墟不相上下,分別在農曆的「一、四、七」、「二、五、八」、「三、六、九」日交易。鳳山牛墟現已消失,改建透天厝。

牛 灶

  淘汰的耕牛,在農業社會缺乏蛋白質來源的時代,是一項重要肉質來源,牛灶是宰殺肉牛的地方,相傳老牛被送往牛灶之前,知道自己的末日已到,回想人類在前大半輩子使喚牠出力耕田,老年還要送到屠宰場利用剩餘價值,不禁悲從中來,掉下眼淚表示無言的抗議。牛墟遺址在現在大統百貨(舊鳳山戲院)後面巷內。

豬 灶

  殺豬是古老的行業之一,是人類主要肉食來源。鳳山市經武路肉品市場採電腦化一貫作業,從進場、拍賣、屠宰、分割處理,既乾淨又衛生。屠宰場俗稱「豬灶」,光復後與牛灶分開,遷來現址。以前殺豬時,都在清晨,附近居民睡夢中聽到豬的慘叫聲,習以為常。屠宰業者為安慰豬靈,立有「獸魂碑」以示感念,並於每年農曆七月普渡時,予以祭拜超渡,減輕罪業。

三 角 窗

  三民路與成功路口,最早有一座客籍移民宗教信仰的三山國王廟,後來因為年久失修,廟宇毀壞,日據時代,拆除三山國王廟,改設「三角窗派出所」,光復後更名為現在的「成功派出所」,住在市區內的老一輩市民,提起三角窗一帶,好像又看到早期三民路與成功路口的繁榮盛況。

火 房 口

  第二市場原來是個公園,旁邊為舊體育場,現在則是鳳山市區內最繁榮的黃金地區。火房口是老一輩市民流傳下來的古老地名,雖然在縣城之內,因地勢較低,住家較少,看不出繁榮跡象,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,經過設立第二市場及廢除舊體育場,地價上漲,火房口成為寸土寸金的地段,大東國小現址,以前也叫火房口。

新庄仔

  現在的光復路與五權街一帶,原有一條從鳳山火車站開出,沿城西郊外往小港行駛的五分仔車鐵道,用來載運甘蔗,同時也可供搭乘。新庄仔是早期位於城外西北方向的荒野地帶,早期為墓埔地區。現在皆蓋滿透天厝,台糖火車小鐵道也早已拆除,改成寬闊的五權街了。

甕仔厝

  陶製的大甕、小甕是先民用來盛裝食物或醃漬食物的方便容器,將甕累積到一定的數量,利用甕本身的古樸造型,在外牆或窗邊排列,作為有趣的構圖,相當雅致。在成功路四十九巷(鳳山客運總站正後方),以前有三戶人家以甕為牆,令當地人印象深刻,直呼「甕仔厝」而不名,現以因拆除改建而消失了。

郡南第一關

  「郡南第一關」位於武洛塘街,出縣城,為北上台南府城或觀音山、大社的重要關卡。以前鳳山縣是清朝統治時期,僅次於府城的第一大縣,人口密集,是守衛南疆的第一重鎮。因此,在嘉慶九年(西元一八零四年)知縣吳兆麟倡建築第六道城門時,郡南第一關為其中一座城門,花崗岩勒石的橫額現存放縣政府內,可為佐證。

一甲

  出鳳山古縣城南門,往五甲而行,即現在近體育場一帶透天厝民宅地區,早期都屬一甲。最初荒煙蔓草,四、五十年前,漸漸有人開墾草埔地,種水稻、甘蔗。後來陸續出現農舍,都市計畫道路一開闢,販厝林立,現在再也找不到一塊荒地。

竹橋莊

  竹橋莊位在竹橋里內,是鳳山平原最開發的地區之一,為與大樹鄉一帶小竹橋莊區別,而有大、小竹橋莊之分,鳳山市為大竹橋莊,屬大竹橋里;大樹鄉為小竹橋莊,屬小竹橋里。大竹橋莊地名的由來,是因鳳山市最早開莊時,先民選擇畔鳳山溪(昔稱東門溪)與柴頭陂的三民路山崙高阜定居。柴頭陂又名「竹橋陂」,根據康熙五十八年,鳳山知縣李丕煜主修的「鳳山縣志」指出:「竹橋陂在竹橋莊。水源在阿猴林來,灌竹橋莊之田。偽時所築。又名柴頭陂。」顯示先民往來柴頭陂,須經一座大竹橋,此橋在鳳山縣堪稱最大,臨陂開莊,取「竹橋」為莊名。

下陂頭街

  鳳山市古稱「下陂頭」街,因位於「柴頭陂」畔,為對應現今高雄市左營舊城(舊鳳山縣署所在)蓮池潭畔的「埤(通陂)仔頭街」,而稱此為「下陂頭」。康熙五十八年初修的「鳳山縣志」指出:「下陂頭街屬竹橋莊。店屋數百間,商賈輳集。莊社街市,惟此為最大。」足見下陂頭街為縣治轄內最繁榮的街市。迄乾隆二十九年的「重修鳳山縣志」也指:「下陂頭街在竹橋莊,縣東二十里。五方湊集,市極喧嘩,有草店頭、草店尾、中街、武洛塘街等。大路之衝,鳳彈汛在焉。」當時縣署仍在舊城。迨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亂平,縣署由舊城遷往下陂頭街,與此地的優越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。

草店頭街

  台語「草店仔」,意即指古早時候的村落店舖,因構竹覆草,茅草屋為當時房舍的通稱,以別於有錢人的「瓦厝」。有人腦筋動得快的,選在渡頭或通衢要道,在人煙繁盛之處,開起店面營生,「草店仔」之名不脛而走。鳳山市街發源地,以現今的三民路(又稱「家具街」)為主軸,「草店頭街」是指西端近雙慈亭一帶(又稱「大廟口」),初期販售的的應以民生消費品為主,或是與祭拜觀音菩薩、天上聖母等神佛的宗教器物有關行業。雙慈亭南側一條巷內,就有一條「刻佛仔店」老街,數家佛具店聚集,老一輩的市民記憶猶新。

中街

  中街是指「草店街」介於頭、尾中間的這一段,相當於現在中正路三角窗至維新路間的三民路中段,南側一排店面的後方,正好是鳳山市公有第一市場所在。公有市場的出現,應是日治時期為整頓交通及環境衛生而規劃的產物。清領時期的市集,屬於流動攤販形式,「日出而市,日入而息」,有:菜市、魚市、鴨市、柴市、米市各據一方,維持百餘年來的傳統市集型態。中街兩旁的住戶,因此地各方人口聚集,日用百貨自然興盛,早年能夠在中街開店的,很多以批發為主,甚至還遠至大陸沿海貿易,算得上是殷商富戶。現今高雄市「三鳳中街」南北貨的交易熱絡,有早期鳳山中街的味道,不妨前去思古幽情。

草店尾街

  草店尾街是草店頭街延伸至中街的尾閭,除了在三民路東端因臨鳳山溪地勢較低之外,這一段商店街也因地扼鳳山溪航運要衝(東門一帶設有碼頭,帆船可經前鎮媽祖港、打狗港,與大陸東南沿岸港口往來),毗鄰而設的打鐵街、家具街、木桶店、棉被店、棕簑店集結成市,帶動草店尾街日益繁榮。草店尾街附近落腳較晚的移民,不乏大商賈在此雲集,生意鼎盛,使來自原鄉的龍山寺香火,在草店尾街發揚光。龍山寺被列為鳳山市文化瑰寶,與草店尾街的商圈與海外貿易環境熱絡,不無密切關係。

刻佛仔店

  民間的佛具店,大多緊鄰廟口,方便善男信女訂做或即時開光過火,迎回家中供奉。鳳山市三民路靠近雙慈亭一段的店面,專營祀佛具、佛像、神桌、燈檯、佛爐等宗教用品,琳瑯滿目,多達一、二十家。而最早經營佛具的雕刻佛像、神像師傅,是以雙慈亭南側的三民路巷內最有名,一提起「大廟邊刻佛仔店」,地方上都知道這裡的唐山師傅雕刻佛像技術是一流的。此巷內的刻佛店雖然都分別轉移、歇業或失傳,但是在狹窄巷道內的閩式瓦厝老屋店面,仍可回溯當年門庭若市的盛況。

東門溪

  根據清末「鳳山縣采訪冊」(盧德嘉彙纂)所載:「東門溪,在大竹里縣城同儀門外(即東便門,亦稱小東門)東福橋下,源受武洛塘,東南行二里許,兼納德乃嘉池,過路窟,匯內濠上下流,南行五里許,下注規仔壽陂,長七里。」東門溪即今鳳山溪是也。

東福橋

  東福橋與東便門同列套裝三級古蹟,橋跨鳳山溪(東門溪),長五丈餘,寬六尺許,是早期鳳山縣城朝東往阿猴(屏東)經之地。自清同治三年(西元一八六四年)由地方仕紳何學洙發起重修迄今,是目前台灣僅存清代長六角形船首造型橋墩的一座石板橋,並且仍在使用中,僅通行機車、腳踏車。東福橋下,鳳山溪流水悠悠,載走諸多悲歡哀愁,東福橋唯一的功能,近二百年來,仍默默承擔下去。前人舖路造橋,後人是否因受惠而感恩,可能連橋本身都說不出口。

過溝仔街

  過溝仔街是走出小東門(東便門)及東福橋,在鳳山溪東岸的臨溪小街市,「鳳山縣采訪冊」上記載,位於小東門外數武,逐日為市,可說是東門外的一個街坊,因是進出東便門必經之地,來自屏東、大寮一帶的販夫走卒,都會經過這裡,設有茶樓酒肆。台灣縣舉人陳輝做了一首「過陂頭店」詩:遙遙行李向溪東,待渡陂頭一徑通;邸舍人歌春樹外,征車午逐暮雲中。沙連淡水林林竹,路斤新園處處菘;橋畔酒家帘影動,憐他少婦倚微風。光復後,鳳山市因有數處軍事設施,過溝仔街曾興起燈紅酒綠的茶室行業,不禁引人諸多遐想。

石橋仔

  早期鳳山縣城內,在縣署東南角往雙慈亭途中,須經過一條溝渠,叫「玉帶清」的上游,為方便城內居民過水,架了石橋,長七尺,寬二尺餘,由城內商戶及居民於光緒十八年修,今已不存,僅留一條小排水溝,此橋因是石造,而以「石橋仔」稱之。約在今三民路與光遠路口附近。根據盧德嘉「鳳山縣採訪冊」所載,清末的鳳山縣新城內,良田處處,溝渠縱橫,人口尚不及萬人,現在則是寸土寸金。原來的溝渠,都已成為排水溝,城內石橋早已不見蹤影。

 

來自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chinnan/5/oldplace/oldplace.htm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epherdsoci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